新余技師學院
聯系我們
電話:0790-6344241
郵箱:xyzjzxxzxx@126.com
地址:江西省新余市城北北湖西路469號
關注我們
任占營: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建設的思考
時間:2022-03-16 來源:未知 作者:admin 點擊:
次
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建設的思考
任占營
為完善職業教育內部質量保證制度體系,建立常態化的職業院校自主保證人才培養質量機制,教育部決定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著力推動職業院校履行人才培養質量主體責任,強化教育行政部門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履行管理職責。[1]正確認識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持續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一、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時代背景
教育質量既是當前經濟社會質量的重要內容,又關系著今后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職業教育已經成為推動實體經濟發展和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支撐。一定程度上,職業教育質量、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直接關系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質量。
1.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是“管辦評”分離的必然選擇
教育領域全面深化綜合改革,推行“管辦評”分離,必須加快健全學校自主發展、自我約束的運行機制。[2]在這個背景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明晰了管、辦、評的職責范圍,界定了人才培養質量各方責任的總體框架:職業院校是人才培養質量的第一責任主體,確保人才培養質量在其生成的過程中首先得到保證,體現職業院校擔負主體責任的內在自覺性;教育管理部門是人才培養質量的第二責任主體,復核職業院校是否具備履行第一主體責任的制度、機制和能力,體現教學管理部門的管控應激性;利益相關方是人才培養質量的第三責任主體,以結果評價導向、倒逼第一和第二責任主體推動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改進,體現第三方責任主體的外在技術性。
2.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是學校履行主體責任的重要內容
職業教育深化體制改革,需要明確職業院校的辦學權利和義務,落實學校辦學主體地位,逐步形成政府依法履職、院校自主保證、社會廣泛參與,教育內部保證與教育外部評價協調配套的現代職業教育質量保障機制。[3]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就是要構建政府、學校、社會的新型關系,推動職業院校不斷強化主體責任,用好辦學自主權,實現院校質量自治;推動政府更加尊重學校辦學自主權,履行營造公正公平發展環境的管理責任;推動社會全過程的參與辦學質量評價,促進教學質量持續提升。
3.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是持續提升培養質量的重要抓手
職業院校提高競爭力,服務國家產業轉型升級,必須把資源配置和工作重心轉移到持續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上來。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就是要建立一種推動職業院校完善持續改進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機制,通過分析質量生成過程,尋找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控制點(環節),運用制度、機制、能力、文化、行動等實施控制,讓制度運行成為機制,讓機制堅持成為能力,讓能力升華成為文化,讓文化自覺成為行動,從而實現持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二、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建設的主要任務
“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指學校根據自身辦學理念、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聚焦專業設置與條件、教師隊伍與建設、課程體系與改革、課堂教學與實踐、學校管理與制度、校企合作與創新、質量監控與成效等人才培養工作要素,查找不足與完善提高的工作過程”,[4]明確界定了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建設的任務要求。從實施路徑上看,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就是要完成“確定目標”“聚焦要素”“查找不足”“完善提高”系列工作過程;從任務要求上看,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就是要完善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提升教育教學管理信息化水平和樹立現代質量文化。[5]
1.完善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
完善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就是要以診斷與改進為手段,在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不同層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對獨立的自我質量保證機制,強化學校各層級管理系統間的質量依存關系,形成全要素網絡化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6]實現內部質量支撐外部需求,促進教育鏈與產業鏈有機融合。
完善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就是要學?;卮鸷梦鍌€問題:一是辦學定位是否準確,怎么保證準確確立辦學定位;二是專業設置是否合理,怎么保證合理設置專業;三是課程(課程體系)設置是否科學,怎么保證科學設置課程(課程體系);四是課堂教學是否有效,怎么保證課堂有效教學;五是制度體系是否支撐有力,怎么保證制度體系有力支撐。
完善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就是要學校把握好五個“度”:一是要根據社會服務面向,科學確定辦學定位,實現辦學定位與服務面向契合,提高辦學定位、發展目標與社會需求的符合度。二是要不斷適應產業升級帶來的人才和技術新需求,借力行業指導,建立需求導向的專業動態調整機制,不斷優化專業結構,實現專業(群)與產業對接,提高學校專業結構對產業結構的契合度和對辦學定位的支撐度。三是要根據崗位(群)技能要求,深化校企合作,基于崗位(群)要求確定專業人才培養規格,基于培養規格設置課程(體系)和課程目標,基于課程目標確定教學內容,實現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崗位(群)對接,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資格(標準)對接,提高人才培養規格與崗位(群)需求的吻合度。四是要緊扣實際工作中的技能點(模塊)及要求,創新優化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校內理論學習與企業頂崗實踐對接,提高學生、社會、用人單位、政府對教學質量的滿意度。五是要創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體制機制,健全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質量保證體系,優化教學條件與資源配置,實現教材教輔與信息化教學資源對接,校內教師與企業兼職教師對接,提高師資隊伍、教學儀器設備、實踐教學基地、圖書資料等教學資源對人才培養的保障度。
2.提升教育教學管理信息化水平
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與管理平臺,數據涵蓋了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關鍵指標,能夠比較客觀地反映職業院校的辦學情況,使學校能夠全面、實時掌握各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信息,是學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運行基礎。職業院校要加強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管理系統的建設與應用,完善預警功能,提升學校教學運行管理信息化水平,為教育行政部門決策提供參考。一是要建立一種大數據價值觀,在面對數據指標缺陷時,從疲于應付、迎評達標的填報動機轉向主動采集、診斷改進的價值取向;二是要建立一套科學有效的數據應用制度,尊重投入與產出效能的數據分析,客觀評價學院、專業的辦學狀態和人才培養水平;三是要建設一支技術過硬的數據管理隊伍,在滿足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與管理平臺要求基礎上,結合本校信息化建設實際,優化數據結構和完善平臺功能,實現源頭采集,做好數據的整理、分析、挖掘,構建完善的質量預警機制,盡早消除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各種不利因素。
3.樹立現代質量文化
樹立現代質量文化是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建設的根本方向。質量文化是由物質層面、行為層面、制度層面及道德層面組成的金字塔,是在學校長期辦學實踐中,由學校全體教職員工普遍認同,逐步形成并相對固化的群體質量意識、質量方針、質量目標、質量標準、質量評價方法、質量獎懲制度等。也就是說,學校全體成員都要樹立質量意識,認同學校的質量價值觀,“時時、處處、事事”都為質量負責。“上下同欲者勝,同舟共濟者贏”。只有全體教職員工,立足本職崗位,建立自己的質量標準,才能構建全面質量管理體系,形成內部的質量管理機制,樹立現代質量文化。作為院校長,要常問自己“我們的辦學定位是否準確,方向是否明確,我們是否科學設置了專業,專業結構是否已經優化”;作為二級學院(系部)負責人,要常問自己“專業建設計劃或方案是否科學,專業定位和目標是否明確,條件保障是否到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培養人才是否落實到位”;作為專業帶頭人,要常問自己“我們是否科學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是否正確設置了課程或課程體系”;作為教師,要常問自己“我們是否在有效地進行課堂教學,每節課是否都達到了預定教學目標”。
三、編制職業院校質量保證體系建設實施方案的關鍵控制點
對于職業院校而言,建立教學工作診斷改進制度就是要編制好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校本實施方案,并確保方案得到有效執行。由于不同院校的基礎和難點不同,問題點和側重點不同,突破口和控制點不同,校本質量保證體系建設實施方案也定會各不相同。那怎么判斷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實施方案的方向是否可行、內容是否科學呢?筆者認為,依據“建立常態化的職業院校自主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機制”目標,可以圍繞“建立”、“常態化”、“職業院校”、“自主保證”、“人才培養質量”、“機制”這六個關鍵控制點對校本方案方向正確性和內容科學性做出基本判斷。
一是“建立”或是“建立健全”。缺失的制度要建立,是查漏補缺;已有的制度要完善,是健全、整合和優化。毋庸置疑,每所學校都有一套自己的質量管理制度,問題是制度健全不健全、好用不好用、運行沒運行、有無實際效果。建立教學工作診斷改進制度,實現路徑不是“再搞一套”,更不是“推倒重來”,而是在現有的基礎上完善、重組和優化。唯有繼承與創新,才有改進和發展,制度才能落地生根,機制才有運行基礎。
二是“常態化”。既然是“常態化”就絕不是“一次性”。“診斷與改進就是過去的評估”,這種認識是片面的、錯誤的,是“評估情結”的具體體現。過去的評估是對學校辦學質量的絕對評價,是終結性、回溯式、靜態的;診斷與改進是實現常態化、動態進行的螺旋式的診斷、改進、提升和發展;診斷與改進的復核是對學校內部質量保證能力的評價,是內在的、個性的、全過程的。這種評價的目的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為了促進教學系統的優化,促進教育活動取得實效。實現“常態化”,就是要利用先進信息技術實現源頭準確高效便捷的常態化采集,及時掌握和分析人才培養工作狀況,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隨時進行評價、反饋、改進和提高。
三是“職業院校”。如前所述,職業院校是質量保證的第一責任主體。職業院校辦學水平有高低,履責能力有大小,有些院校已經具備,有些院校正在完善。對于不同階段的院校,需要分類指導推進,切實提高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施效果。總體上,對新建院校要“保證學校的基本辦學方向、基本辦學條件、基本管理規范”,對優質院校要“集聚優勢、凝練方向,提高發展能力”,對大部分院校要“保證院校履行辦學主體責任,建立和完善學校內部質量保證制度體系”。
四是“自主保證”。自主保證就是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完善、自我適應,制定校本方案。這是要點、難點,也是痛點。一方面,長期以來政府主導的多,學校自主思考的少,政府大包大攬的多,學校主動作為的少。另一方面,學校層次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不同,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不同,國家或者省級一、兩套標準方案走遍天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所以,從制度設計上看,國家、省級方案保基本,院級方案鼓勵個性化發展,鼓勵引導職業院校分析人才培養質量的生成過程,自主尋找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控制點(環節),構建網絡化、全覆蓋、具有較強預警修復功能和激勵作用的校本內部質量保證體系。
五是“人才培養質量”。建立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價值核心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在方案制定時聚焦在人才培養工作上,體現以學生為本,以教學為中心,落腳點在人才培養質量是否提高上。質量是抽象的,但也是具體的。對學生而言,質量就是學生個體的認識、情感、興趣、特征、意識、品質等個體發展程度,強調學生個體自發展與學校及教師指導幫助相結合,完成一定階段的自我實現;對國家而言,質量就是學校培養的學生滿足國家、社會用人需要的程度,其特點是注重外部需要,并以滿足程度作為評價質量高低的標準。
六是“機制”。建立機制的基礎是完善制度,建立機制的目的是形成能力。制度運行起來才能形成機制,機制長期堅持才能內化成為能力。機制具有動態性和實踐性。所謂動態性,是指職業院校內部職能和崗位責權的動態調整與配置,以及不斷修訂完善的內部規章制度。所謂實踐性,是指只有通過與之相應的院校內部管理體制和制度的建立(或者變革),機制在實踐中才能得到體現。所以,建立機制的關注點不再是準備缺失的“原始資料”,而是要分析確定引起這些“原始材料”缺失的制度是否健全。如果制度不健全,那就完善相關制度;如果制度是健全的,那就要關注制度是否在有效運行,是否形成了良性運行機制。
四、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建設成效的判斷表征
從時間上看,學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建設是一項長期性工作,需要逐步完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經歷“制度—機制—能力—文化—行動”歷史階段,建設成效顯現周期長,短期內難以用顯性指標測量;從空間上看,學校推進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建設是根據本校實際制定校本方案,構建校本質量保證體系,不同學校的建設成效難以用一把尺子或一組績效指標測量。那怎么感知、怎么判斷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建設成效呢?筆者認為,學校在探索實踐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對本校制度建設成效做出基本判斷。
一是學校是否已經從過分關注結果質量評價向關注質量生成的全過程轉變。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還在初級階段,其本質、結構與功能的正確理解和深刻認識還有待進一步深化,容易習慣性簡單機械模仿傳統意義上的外部質量保障體系和運行模式,過于權宜性和功利性,從而淪為外部質量保障和第三方檢查評價的前期準備階段。職業院校應切實對質量全程把控,淡化短期地靜止的終結性、回溯性評價,強化長期地動態的形成性、前瞻性評價,從關注結果質量評價轉向關注質量生成的全過程轉變。
二是學校是否已經從原來相對分隔、孤立的質量管控措施,轉向全面系統的質量管理轉變。學生成長的軌跡是線性的,但人才培養工作是多維、復合的。教學、學生等部門的教育教學工作在時間、空間上相互交錯,有相輔相成也有時空沖突。在人才培養工作的不同方面,每個學校都有很多已有的質量管理措施,但這些措施可能是分散的,之間可能是矛盾的,效果上可能是相悖的,這就需要從相對分割、孤立的質量管控措施走向全面系統的質量管理。
三是學校是否已經開始從依賴外部問責機制產生動力,轉向內部自愿問責激發內生動力轉變。以高職院校為例,在高職領域開展的前兩輪評估在特定歷史階段對推動事業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對于大量新升格的高職院校,依靠外部問責和獎懲機制,基本實現了“管理基本規范、條件基本達標、質量基本保證”。在學校與政府、社會的新型關系時期,基于“承諾-履行”的倫理契約和價值理性,[6]職業學校以“自律”換取“自主和自由”,通過質量承諾和全面質量管理,使政府、社會、家長、學生相信學校會通過內部自愿問責激發提升自身質量的內生動力。
四是學校是否已經從強化模仿和趨同的標準化向促進多樣化發展轉變。在過去一個時期,以問責(獎勵和懲罰)為基礎的質量保障體系,采用績效指標以及資源分配相關聯的等級評分規則對院校進行的總結性評價,強化了院校之間的模仿和趨同而非促進多樣化,其直接的外在表現形式就是“千校一面”。當前,面對生源類型多樣化、群體對象復雜化、學生成長個性化、社會需求多元化、發展環境國際化,職業院校必然要從傳統的標準化走向多樣化,人才培養從標準化向差異化、多樣化、個性化轉變,從而實現院校特色發展。
五是學校是否已經開始從院校身份表征質量走向專業建設水準表征質量轉變。“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實施以來,重點建設了200所國家示范(骨干)高職院校,各地也相應建設了一大批省級示范(骨干)高職院校。“示范(骨干)高職院校”的身份已是表征辦學質量的金字招牌和優秀品牌,成為政府配置資源、學生報考志愿、企業招聘員工的重要依據。但隨著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深化,這些品牌學校內部專業建設水平和培養質量的不均衡的弊病將會很快顯現。整體提升專業建設水準必將成為高職院校強化內涵、提升質量的突破點和著力點,必將成為高職院校體現辦學特色的邏輯起點和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環節,必將成為表征辦學質量的金字招牌和優秀品牌。
六是學校是否已經從原來依賴政府制定質量標準,轉向學校制定更高的校本質量標準轉變。由于區域、校際的不均衡性和差異性,政府制定的質量標準(如:院校設置標準、專業建設標準、實訓設備配備標準等)往往是最低要求,或者是基本要求。當前,職業院校要在保證國家標準不降低的前提下,不再依賴政府制定標準,而是結合本校實際,制定校本質量標準,建立健全對接產業、企業發展中高端水平的教學標準體系,只有這樣才能贏得企業認同,贏得市場的認可,才是學校品牌信譽的根本保證。
“讓發展更有質量”、“加快建設質量強國”,這是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對職業院校提出的更高質量要求。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建設,是一項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工作。建立常態化的職業院校自主保證人才培養質量機制,每位職業教育工作者不忘初心、保持定力,立足崗位、盡職盡責,定會向社會提供有質量的職業教育,為促進我國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提供重要人才支撐。
相關文章